Français   走进使馆 领事服务 留学法国 来法商贸  
同样是入境核酸检测,中法有何不同?
2023-01-06 22:26

2022年12月27日,中国政府宣布将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对国际旅客实施的入境检疫措施随之解除,自今年1月8日起不再执行全员落地核酸检测、集中隔离等措施,但来华人员仍须提供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最近几天,法国等一些西方国家政府纷纷出台针对来自中国旅客的防疫限制措施,也要求提供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同样是要求入境核酸检测,中法两国的做法相同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过去三年的大部分时间,中国采取的是“动态清零”的防疫政策。由于中国当时在国内已基本根除了新冠病毒,面临的主要压力是“外防输入”,因此对入境旅客采取的防疫措施比较严格,所有来华旅客都要接受落地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这些措施对于防止病毒从外部输入十分有效,经过层层筛查,绝大部分感染者被挡在国门之外。中国境内的病例数量长期保持在极低水平,三年间本土单日新增病例为0的天数达250天之多。上述措施针对来自所有国家的旅客,对中外籍人士一视同仁。调整为“乙类乙管”后,中国虽然保留了48小时内核酸检测要求,但对象依然是所有来华旅客,不具任何歧视性。

法国政府采取的入境限制措施与中国现阶段防疫措施相似,但只针对来自中国的旅客。虽说不区分具体国籍,但仍属针对中国的歧视性做法。稍有医学常识的人都清楚,当前很多国家疫情形势仍很严峻,只筛查来自中国的旅客,不筛查其它国家,对防范病毒输入起不到任何作用。更何况欧洲疾控中心、法国健康风险检测预测委员会负责人布里吉特·奥特兰等不少专家都认为,对来自中国的旅客进行强制性筛查“不合理”,明确指出在中国流行的新冠变异毒株此前已在欧盟流行,从科学角度看,没有理由恢复对边境的控制。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欧洲航空协会(A4E)、国际机场协会欧洲分会(ACI EUROPE)也表示,系统地对来自中国的入境旅客进行检测是“冲动”且“无效”的。

事实上,如果法国等西方国家真心想要防控疫情,真正该防的是美国而不是中国。新出现的奥密克戎亚变种XBB.1.5来势汹汹,已成为美国头号流行毒株,占到全部报告病例的四成,并且已出现在法国等欧洲国家。法国口口声声说要防控疫情,却连防控对象都搞错了,这不是针对中国的歧视又是什么?

1月4日,欧盟内部召开会议,“强烈建议”成员国对从中国入境的旅客采取限制措施,声称要在防疫政策上加强协调、统一行动。欧盟在应对疫情上加强协调,原则上没有错,假使三年前欧盟能够做到协调一致、与中国合作抗疫,新冠疫情恐怕早就终结了,何至于延宕三年,给全人类带来如此巨大的伤痛呢?!2020年1月,疫情暴发之初,中国决定对武汉采取“封城”措施时,中国境外确诊病例仅有区区几十例,防控难度远远低于中国国内。当年4月,中国实现了武汉病例清零,相反美欧等西方国家疫情却很快失控。造成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责任不在中国,而在那些放任疫情不管、甘愿躺平摆烂的国家,特别是医疗资源发达却热衷政治操弄的个别西方国家。此后,疫情长期化导致病毒不断变异,中国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不得不在“外防输入”上花费巨大精力,甚至牺牲一定的经济增长。引发全球新一轮疫情海啸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是先在美欧大流行,后来才传入中国的。中国是受害者,现在却成了某些西方国家政客推卸自身防疫失败责任、操弄民粹主义的替罪羊!

至于近期西方国家频频以信息不透明为说辞指责中国,完全是睁着眼睛说瞎话、鸡蛋里挑骨头。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一直本着公开透明的态度同国际社会分享有关信息和数据。2020年1月,中国主动提出与世卫组织建立了技术交流机制,迄今已经召开各类会议60余次。中国还和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10多个国际组织共同举办疫情防控技术交流活动300余场。近期优化调整防疫措施后,中国又先后4次与世卫组织举行会议,全面介绍中国疫情形势和变异毒株等具体情况,还通过全球流感共享数据库(GISAID)分享中国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的病毒基因序列。所有信息都可在世卫组织、中国国家卫健委和中国疾控中心的网站上查阅。从世卫组织网站的数据统计表看,中国公布的数据类别与美国、法国等大多数国家相同,并多于英国、澳大利亚等。

只要是应当披露的信息,中国政府全部公之于众,毫无保留。对于不应披露的信息,中国的做法与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完全相同,合乎世卫组织规定和国际惯例。实际上,信息透明早已成为西方国家凭空抹黑、误导舆论的惯用借口。究竟提供多少信息才算“透明”,一切由它们说了算。即便中国再怎么坦诚、透明,西方都可以给中国扣上“不透明”的帽子。“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西方某些人还是趁早收起这套肮脏的把戏吧!


推荐给朋友
  打印文字稿 全文打印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法兰西共和国大使馆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京ICP备0603829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2097
http://fr.china-embassy.gov.cn/